开拓进取 勇立创新潮头
10000期报纸,10000个日日夜夜。
从最初的周刊,到周二刊、周三刊、周四刊,再到日报;从最初的黑白报纸,到北京彩印,再到全国彩印;从对开四版,到对开八版、十二版……在中国教育发展的伟大征程中,中国教育报站在为教育政策宣传的第一线,站在推动教育改革的第一线,站在为民生鼓与呼的第一线,一步一个脚印,稳步前行。
随着时代的发展,移动新兴媒体蜂拥而起。站在这个历史节点上,中国教育报直面挑战,以“融合”为发展契机,推出官方微博、微信和客户端,在将全国的教育新闻郑重呈现于新闻纸的同时,也让它们以更活泼、更高速、更创新的方式24小时流淌在互联网上。今后,我们继续期待,在每一个清晨、每时每刻与您相见。
办教育系统自己的报纸
(1983.03—1983.07)
回溯中国教育报的历史,我们可以把目光拉回到1956年。当时教育部曾主办过一张《教师报》,但仅两年多就因为种种原因停刊了。此后的20多年,教育战线一直没有自己的专业报纸。开创教育工作新局面需要强有力的宣传,形势逼人,教育部党组开始把办报问题列入议事日程。
在蒋南翔、何东昌、彭珮云等时任教育部领导的关注与支持下,中国教育报第一任社长兼总编辑潘铭组织力量积极进行研究,提出了办报方案。1982年8月,教育部党组向中央宣传部写报告,提出恢复出版《教师报》、改名“中国教育报”的意见,中宣部很快批复同意。
1983年3月3日,中国教育报试刊第一期面世,每周一期,每期印20万份,发到全国各级教育部门和各级各类学校,经过15期试刊,于当年7月7日正式出版发行。中国教育报的诞生,是当时我国教育战线的一件大事,标志着我国教育宣传工作掀开了历史性的一页。
由于教育部党组领导一贯重视中国教育报的政治方向,编辑部养成了严谨的作风,处理稿件时首先着眼于政治,考虑是否符合政策、符合事实。“这已经成为我们报纸非常好的传统。”中国教育报社原社长、总编辑朱世和说,“我在这多年的工作中,深感获益匪浅。”
艰苦创业的美好记忆
(1983.07—1983.12)
经过4个月的试刊和精心准备,1983年7月7日,中国教育报正式出版,每周一期,每逢星期四出版,直到是年末。
报纸初创时称得上是艰难时期。办公条件逼仄,采访设备和发稿方式受时代所限,有诸多不便。然而,正是这一艰苦时期,留给报社老同志一些难忘的美好记忆。
在没有电子邮件、传真机这些通讯设备的年代,稿件远程传递靠的是发电报。电报纸每页5行,每行可写10个字,一般人发电报内容不过10余字,而记者发稿却动辄要上千字。
原招生考试就业部主任姜乃强记得,1983年10月,她去青岛参加高校实验室会议采访,从驻地辗转到邮电局用了两个多小时,发了一篇1300字、足足26页的电报稿。
当时报社设在教育部大院内的一处灰色老楼,人称“灰楼”。办公空间有限,同事们把桌子拼在一起,也拼出了彼此间深厚的感情。
云南记者站原站长肖敏曾在“灰楼”工作过一段时间。领到报社发下来的粮票后,同事们知道肖敏从昆明来,不大习惯吃面食,争着拿出自家的米票换给肖敏,“那份真挚让人无法拒绝”。
改办日报焕然一新
(1984.01—1997.12)
中国教育报分别于1984年、1987年、1991年元旦改为周二刊、周三刊和周四刊。在有限的条件下,编辑记者们在成堆的信件中选稿、用剪刀加糨糊改稿、用铅字排版……那个年代“车马很慢”,但为教育改革鼓与呼的追求从不曾停步。
1992年下半年,报社开始积极筹办日报,研究改办日报后的版面布局和各自风格,并针对新闻报道时效性增强的现实要求,决定加强记者站建设、提高采编手段现代化水平。
1993年元旦,中国教育报正式改为日报,受到广大读者的欢迎。报社召开宣传报道工作会议,提出以提高报道的时效性、可读性为目标,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教育新闻的意见,并在1994年4月、12月和1995年5月又进行了三次版面调整。
改办日报以来的探索和实践,概括地说就是坚持中国教育报要姓“教”,坚守以教育新闻为主的全国性专业报的基本定位。以各级各类学校教师、教育工作者为主要受众,同时也面向各级党政干部和社会各界人士。以准确理解、把握党和国家关于教育改革发展的思路与决策,并且善于运用新闻手段,生动活泼、创造性地进行报道为办报方针。
经过采编人员的努力,教育报的新闻报道和言论产生了越来越大的社会反响。中央人民广播电台“新闻与报纸摘要”节目经常广播当天教育报的内容。一些报道如《大人怎么不学雷锋》等都引起教育界的热烈讨论。香港大学教育专家程介明教授在港报上发表文章称,要了解中国教育就要读中国教育报。
创办“周刊”开阔视野
(1998.01—2007.03)
20世纪90年代,经济体制改革逐渐将中国报业推向市场。如何适应大环境的变化?中国教育报为此掀起了一场大讨论,最后达成共识——扩版。
谈及扩版的决定,中国教育报原总编辑赵书生给出了三点原因:第一,中国教育报虽然是日报,但扩版之前每天只出4个版,“实在不像一份大报”;第二,当时报业快速发展,量的增加对版面数量提出要求;第三,也是最重要的一点,教育事业快速发展,需要报道的内容越来越多,为适应教育发展的需要,扩版成为必然。
扩版到底要怎么扩?经过充分调研和深入分析,报社提出了通过扩版达到三个“更进一步”的目标:更进一步服务好党和国家的大局,凡涉及党和国家的重要时政新闻必须及时刊登;更进一步服务好教育事业的发展,加大教育新闻的报道、教育政策的解读和教育教学的专业报道;更进一步服务好广大教育工作者,帮助他们开阔视野。
达成共识后,时任几位总编分别带队进行深入调研,反复权衡并做好准备,最终下决心创办文化周刊、社会周刊、生活周刊,在帮助教育工作者开阔视野的同时服务于他们的生活。
1998年1月1日,在创办日报5年后,中国教育报完成扩版,成为真正立足于教育领域的中央级大报。
笔歌墨舞异“彩”纷呈
(2007.03—2013.07)
为了让报纸版面在视觉上更加亮眼,中国教育报从2007年3月1日起开始出版彩报。出彩报并非“一步到位”,前5年只有北京地区出,此后全国才统一。黑白版变为彩版,从设备到人员都需要一一过关。
出版中心副主任李坚真经历了彩报出版的各个阶段。她回忆,在只有北京地区出彩报时,凡是彩色的版面,照排都必须做彩色、黑白两套版,“当时就技术问题咨询过其他几家报社,也都只能这样笨笨地做”。
2012年3月1日起,中国教育报改为全国彩色印刷,照排的工作量减少了很多。出刊当天凌晨,李坚真和同事去了印厂,蹲在印刷机旁,看印刷师傅调色打印出机头报,再拿出带去的数码打样进行比对,看什么颜色轻了、什么颜色重了。结束工作从印厂出来时,早点摊儿已经在拢火揉面、准备炸油条了。
在中国教育报的所有版面中,每周日单独出版的学前教育周刊是最为活泼、亮丽的。2012年3月18日,筹备半年多的学前教育周刊正式出刊,却在办刊伊始遇到了作者和专家队伍严重缺乏、服务内容与服务对象衔接不畅等问题。
为解决问题,周刊的工作人员逐个拜访各地教育局长、幼儿园园长,以此打通与作者、读者的通道。为了扩大周刊的影响力,2012年8月,他们策划并主办了首届中国学前教育大会,实际参会人数达到了1000多人,学前教育周刊就这样“走红”了。
全面转型携手新媒体再起航
(2013.07—2017.04)
2014年,是中国教育报“三十而立”后的第一年,报纸全面改版、全面转型、全面进入融媒体时代。这是国家发展、传媒转型、文化体制和教育领域改革的新趋势与新呼唤,也是科技与新媒体发展的时代新挑战。
采编数字化、经营数字化、管理智能化……借助网络资源,我们及时获取全国教育动态;借助全媒体大数据,我们有效分析全国教育舆情;借助官方客户端,我们与读者实现了“面对面”交流。
2013年6月,中国教育报微信公众号创办,至今聚拢了180万教师、家长用户,向他们提供教育资讯、音频、直播、教师微书店等多种服务,用户规模和活跃程度在全国行业报纸中位居第一,在新媒体排行榜、清博指数等排行榜中居报纸前五位,和中国教育报微博一起,成为与报纸拥有同等影响力的教育新闻宣传平台。
在近年的宣传报道中,中国教育报与微信公众号深度融合,围绕社会关注的热点话题设置议程,通过微信平台直面用户,搜集观点、开展调查、动员用户,有力地引导舆论。
2015年初,中国教育报刊社推出了“关注《教师法》中的教师福利”报道,报纸、网站、微信、微博一体化报道,形成一次采集、多次生成、多终端多次传播的立体化传播格局。报纸借助新媒体的传播扩大了影响力,数据显示,微信端的教师福利调查,最终有超过50万教师参与。
此外,中国教育报微信公众号推出了“微信+声音”“微信+语音直播”“微信+视频直播”等多种尝试。
2016年两会期间,中国教育报微信试水声音等富媒体报道,连续12天推出《两会FM·春之声》,令粉丝大赞耳目一新,推出的报道在喜马拉雅等音频客户端收听超过200多万人次。
2017年,中国教育报“两会E政录”首次开创了全国两会直播的新形态。多平台直播不限于微信,今日头条、一点资讯、新浪微博等都开辟专门的直播频道,联通全球用户。“两会E政录”共开展直播13场,累计在线收看人数50万,最多一场有7万人同时在线观看。
借助中国教育报刊社强有力的融媒体改革与推动、全媒体中心的设备与平台、兄弟期刊采编人员的支持与付出,中国教育报在媒体融合的道路上从未停下脚步,一直在探索如何更好地贴近读者、服务读者,如何为读者提供更新鲜的资讯、更深度的分析,如何打破界限、创新思路,拓展一份报纸的辐射面和影响力。
如今,在第10000期的又一个历史节点上,中国教育报将与新媒体深度携手,继续远航……
- 最新内容
- 相关内容
- 网友推荐
- 图文推荐
[高考] 2022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《软件工程》大作业答案 (2022-04-25) |
[家长教育] 孩子为什么会和父母感情疏离? (2019-07-14) |
[教师分享] 给远方姐姐的一封信 (2018-11-07) |
[教师分享] 伸缩门 (2018-11-07) |
[教师分享] 回家乡 (2018-11-07) |
[教师分享] 是风味也是人间 (2018-11-07) |
[教师分享] 一句格言的启示 (2018-11-07) |
[教师分享] 无规矩不成方圆 (2018-11-07) |
[教师分享] 第十届全国教育名家论坛有感(二) (2018-11-07) |
[教师分享] 贪玩的小狗 (2018-11-07) |